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首页要闻 > 正文

中医就像万花筒 多变而有效

N本报记者 林宝珍

  近期,记者在对中医传统疗法的回访报道中,经常碰到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对中医的怀疑:“中医有报道里写的那么神奇吗?”因此记者走访了几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对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基本理论做了了解。
中医以“人”为本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科刘建华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诊病时,较西医更加注重病人的整体情况,是针对“人”,而不仅是就病治病。比如,对胃病的病人,中医不光用健脾和胃的药,还关注到引起胃病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多思多虑、情绪不佳引起的,中医还会配以疏肝解郁的药,综合调理。中医中药不仅有“祛邪”的作用,即对症治病,“邪”是中医认为致病的原因;还有“扶正”的功效,即增强肌体免疫能力,常用的办法有用黄芪、党参等补气办法,来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
能“中”不用“西”
  那么,什么时候看中医呢?对此,刘建华主任认为,纯中医能治疗的,先考虑中医。比如感冒,老百姓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感冒了,就要吃先锋。其实,有的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并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吃先锋,吃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产生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单纯感冒,对症(看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吃几帖中药就好了。
  此外,疾病的无症期,也可以用纯中医治疗。所谓无症期,即用西医检查不出毛病,但按中医辨证属“有证”。此时病人阴阳气血呈现不平衡状态,用中药调理纠正使其回归平衡状态,达到阻止疾病发生的目的。如风湿病,即将发病时有气血或阳虚的情况,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麻木或痛感)。如不及早调理使其归于平衡,则人的免疫力下降,易致风寒湿邪侵袭。
以“中”辅“西”
  刘建华主任介绍说,长期吃西药,容易产生副作用。如抗生素耐药问题,药物对肠胃、肾的刺激、损伤,激素对皮肤的影响等等,如果借以中药辅助,则能起到“协同作战”的作用。
  长期服含激素的药物,有的病人脸上会长满痤疮,西医对此没有很好的办法。而中医认为,这是“热”的症状,可用滋阴、清火的药物进行调理。
  抗生素对肺炎有其优势,但后期恢复慢,中医中药可发挥扶正和补肺气的作用,祛湿化痰、清余热,治疗效果更好。
  还有糖尿病,长期用降糖药,会伤人体、耗气阴,如果辅以中药补气养阴,病人的体质可得以提高。
  对于常见的胃病,中药、中成药也有更好的办法。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柯晓副主任医师介绍,西医药对于萎缩性胃炎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缺酸则给予稀盐酸口服;胃动力不足给予促动力药及保护胃黏膜药如维酶素等。中成药则很多,如温胃舒、摩罗丹用于脾胃虚寒型,养胃舒则用于脾胃偏热型,胃复春用于脾胃虚弱型,胃苏冲剂用于气滞型,毕铃胃痛冲剂用于血淤型。
“中”可补“西”
  现代医学的进步速度是惊人的,但还是有些疾病,西医手术对它也无可奈何。这时,中医中药就发挥其千年作用了。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的杨旭副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足可通过血管介入等手段治疗,是病人首选治疗方案。但手术有一定的条件,不适合的往往只能锯腿。但用中医中药,配以局部外用药,很有可能“起死回生”。一位来自香港的糖尿病足患者,左足严重溃疡坏死,曾被香港医生判了“死刑”,她和家属不甘心锯腿,回到内地,来到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接受治疗。医生给这位患者施以促进血液循环的中药,并配用外用药,溃疡愈合了,患者的腿得以保住。
  不少疾病的不治期和慢性期,中医中药可以补西医的不足。如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的癌症晚期、肾衰、肝硬化腹水、各种血液病等,中医中药可通过调理病人的阴阳气血平衡,提高其免疫力而与疾病抗衡,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中医多变而有效
  对中医中药,许多人觉得很“玄乎”,捉摸不透。刘建华主任医师说,中医中药讲究辨证治疗,用药讲究,相同的病,不同的人,用药也是千变万化,“一张单子,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名老中医开的方子很好,但后人不可能照搬照抄。”但中医中药并不是“玄乎”的,刘建华主任从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得出一个恰当的比喻,“中医中药在千变万化中,是有规律的,就像孩子们爱玩的万花筒一样,每变换一个角度,花样就翻新,但怎么变,图形都是完整的,不是杂乱无章的。中医中药也一样,也有准则,需要医生从自己多年的经验中揣摩最适合病人的方子。”

责任编辑:海都网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