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中国肿瘤防治办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胃癌出现年轻化趋势。我国青年人患胃癌的人数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1.7%上升到3.3%。目前,胃癌是继肺癌、肝癌后我国第三大常见肿瘤,死亡人数占因癌症死亡人数的23.2%,居癌症死亡第一位。专家认为,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在升高,与生活方式有关。
中老年人患胃癌的少了
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何利平介绍说,从有关调查数据来看,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人们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胃癌的总人数是少了。那为什么年轻人比例反而升高了呢?这是因为,胃癌原本是年龄大的人患病较多,大家健康意识提高,特别胃镜等检查手段普及后,胃癌早发现、早治疗了,中老年患胃癌的人少了,比例下来了,相对来说,青壮年健康意识较差,工作压力大,患病的比例就上去了。另一个因素,胃镜的普及,让不少胃癌早期显形,数量上似乎多了。实际上,我国胃癌发病率是下降了,食道癌比例反而有所提高(与老百姓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五种胃病要早治疗
不少年轻人都有胃病,会不会发展成胃癌?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柯晓介绍,青年人患胃癌主要与抽烟过度、酗酒、饮食不当以及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有关,这些因素将破坏胃肠道的正常活动,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种种胃病,最终促发癌变。
柯医生介绍了两个与胃癌有关的概念,大家要了解一下。一是“胃癌前疾病”,包括:胃溃疡、残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息肉、萎缩性胃炎,这些疾病相对较容易转化为肿瘤。二是“癌前病变”,指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和肠腺化生(特别是大肠腺化生),有这种情况的人群属胃癌高危人群,一定要密切追踪。
“胃癌前疾病”有可能转化为“癌前病变”,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因此有胃溃疡、残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的人群要积极治疗,早治疗。当然,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发展成癌,癌变的仅仅是其中较少部分的病例。
把住饮食这一关
还有个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就是———幽门螺杆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称,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把住病从口入关。
但是,柯晓医生也提醒,就目前医学水平,大概只有85%左右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在第一次用药后能消除幽门螺杆菌,还有15%的人群无法消除,一些人因此惶惶不安。柯医生说,幽门螺杆菌也有不同的种群,有的可与人长期和平共处,无法消除的患者也不必为此不安。
腌、熏食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也是重要致癌因素。我省是胃癌高发地区,特别是长乐等沿海地区,某些村庄胃肠癌发病率相当高,与当地居民爱吃咸鱼、鱼露等腌制品有很大关系。
另外,胃癌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过消化道肿瘤的,其后代相对易感,他们更要注意饮食卫生。维生素C、E等可以阻止致癌的亚硝酸盐的形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豆、奶制品,少吃煎炸、盐渍、腌晒、烟熏食品,不吃霉变食品,使用冰箱储存食物。
□特别提醒
胃镜是最直接的
胃癌筛查手段
省消化内镜中心何利平主任介绍,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很容易与胃溃疡、胃炎等混淆,目前胃镜是胃癌筛查最敏感、最直接的检查手段。
何主任介绍说,目前对肿瘤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早发现、早治疗是基本原则。如果胃癌仅限于胃壁的黏膜层,5年的生存率可达95%。然而,目前很少有胃癌患者在早期被发现,导致5年生存率在20%~50%。因此早检查、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关键手段。
三类人群要定期检查胃镜:1.有胃癌家庭史者(血缘亲属),当有感到胃部不舒服,或者年龄超过40岁,一年至少要做一次胃镜;2.有过胃病,出现胃胀、疼痛、呕吐、出血等症状者,要胃镜检查明确原因;3.已发现有胃溃疡、残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疾病者,更要定期检查,追踪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