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前日,一场名为“一切疾病都与基因相关———预知未来疾病,主动把握健康”的讲座在榕城举行,基因科普专家称由于基因与健康密切关系,检测你的基因就可以预测你将来可能生什么病,甚至你酒量有多大,戒烟能否成功都可以测出来,这就是当前非常热门的“基因测序检查”。
抽点血检查就能知道自己会得什么病,然后有针对性地预防,当然是好事,会上不少人士颇感兴趣,有的还当场抽取了血液。据了解,虽然预防医学家们对基因检测疾病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肯定,但临床医生们却并不看好,称基因研究目前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未应用到临床诊治中来,预测结果只能起参考作用。
30年后患食道癌?
40岁的张先生不久前拿到了基因检测报告单,检测结果显示,他的体内存在一种基因可能导致他将来患上食管癌。
家族里有谁得过食管癌吗?张先生认真回忆后想起来,当年爷爷生病去世前,有诉说喉咙会痛,好像有东西卡在里面一样。“当时家里经济贫困,爷爷生病不久后就去世,并没到医院去看过。现在看来,爷爷说的‘喉咙痛’极有可能就是食道癌,并因此而去世。”张先生这么认为。基因检测报告还提醒张先生,要避免吃腌、熏、油炸食物,在今后用药中要特别慎用抗抑郁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对他这种体质可能产生极强的不良反应。
有了这份报告,张先生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过去他特别爱吃酸菜,酸菜炒笋丝、肉片酸菜汤是他的最爱,现在他只好忍痛割爱了。在体检时,他也有了重点措施,会定期检查咽喉食道健康。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一天有不明咽痛,或有异物感,他就可以提醒医生给个专业检查,可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有了明确预防目标,我相信我死于食道癌的概率很小了。”张先生幽默地说。
疾病由基因改变而起
基因科普专家张德军介绍,基因是生物传递信息的物质,基因通过对蛋白质合成的指导,表达不同的蛋白质质量,蛋白质在数量或质量上发生变化,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不正常以致造成疾病,因此,人类的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都可以在基因中发现病因。通过疾病易感基因的检测,就能得知是否有某种疾病的风险基因,可以预测未来疾病走向。
比如,我国很大一部分聋哑人是由于儿童时期误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是药物中毒致聋。为什么其他人同样用了庆大霉素就不会致聋,而他却一针下去就聋了呢?这里就有个基因缺陷的问题。有某个基因缺陷的人,他对某种药物就特别敏感。同样的,我们知道白血病与环境中的苯等化学物质密切关系。在同样的工作、居住环境,有的人易感,有的人不易感,就与基因改变有关。
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自己的缺陷,“等于提前翻开健康底牌,避免悲剧重演。”
发现致病基因可干预
据介绍,目前列入基因检测的疾病有五大类,肿瘤类(如乳腺癌、食道癌等)、个性化用药不良反应(如庆大霉素等易致聋药物)、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类及其它、健康生活类(如是否酗酒等),涉及100多种疾病及3000多种药物指导。
有关专家介绍,这些疾病都是人群中高发、高遗传、已有预防和诊治措施、对应基因位点也已明确的疾病。如果检测后发现有致病基因,可以积极、科学地寻找干预、治疗措施,在就医时可以作为参考意见,提醒医生注意,并通过调整生活环境,有目的避免该种疾病的诱发因素,延缓或避免该疾病的发生。
□临床专家声音
基因检测作参考
据了解,国内基因检测价格相对于国外同类检测来说是低廉的,但全套下来仍需一万多元,单类项检测也需两三千元,这种价格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仍是较高的。那么。基因检测到底有多大意义?记者专门采访了省内一些临床专科医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对肿瘤最敏感的是蛋白质,由于基因可以调控蛋白质的变化和表达,基因的改变,和肿瘤有一定关系,但那是间接反映,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断,或指导治疗。
———刘健(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糖尿病基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基因治病,不仅仅是预测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与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都有密切关系,不能仅看易感基因。
———侯建明(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注重能诊断出疾病,基因检测是对疾病的一种预测。通过检测,能预知疾病,可以想办法绕过这个“地雷”,维护身体健康,对民众来说是一件好事,多了一种了解健康的渠道,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可以选择检测。
———陈勇(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