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我们请来了省立医院肿瘤科陈晓耕主任、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刘健主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欧阳学农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科宋传贵博士来接听“关爱乳腺”读者热线,两小时热线时间里,4位专家回答了近100位读者问题,内容涉及乳腺疾病的方方面面。通过热线,专家们感到,女性朋友对乳腺疾病还是相当重视的,但仍有不少误区。
专家们一再强调,乳腺癌是发生在体表的肿瘤,很容易通过早期检查发现,实现早期治疗,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展普查的2个肿瘤(乳癌和子宫颈癌)之一,特别是35岁以上女性,每年要定期作一次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乳腺彩超检查,如果有高危因素的女性,还应该半年或3个月检查一次。
小叶增生等不影响生活无需治疗
“医生,我今年50岁,患有小叶增生十几年了,最近右乳好像摸到一个肿块,要不要紧?”“最近检查有纤维瘤,需要药物治疗吗?”在热线中,近半读者都是咨询小叶增生、结节、纤维瘤的问题。对此,专家们解答说,小叶增生,长结节、纤维瘤是女性常见病,一般不需治疗,只有在增生或纤维瘤引起的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或者肿块迅速增大,才需治疗。治疗的办法有药物治疗,或切除结节、肿块等。
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的刘健主任医师提醒说,乳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了,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围绝经期女性,由于激素分泌紊乱,时高时低,对乳腺反复、异常刺激,就像洪峰对堤岸的威胁一样,容易引发乳腺癌,所以围绝期也是乳癌高发期。围绝期女性,特别是有小叶增生、纤维瘤等乳腺病史的人群,应该特别重视检查,建议至少半年复查一次,如有疼痛、肿块加大的情况,还要检查雌激素水平,特别高的,可以通过药物控制。
母亲患乳腺癌,
女儿有50%的风险
在热线中,有两位年仅30来岁就发现乳腺癌的读者,她们对自己如此年轻就发病感到非常痛苦。协和医院的宋传贵博士曾师从我国著名乳腺专家邵志敏,曾专门研究过“早发性乳癌”,宋博士介绍说,医学上把35岁以前发病的乳腺癌称为“早发性乳癌”,多与家族遗传有关,大约占5%~10%因素。早发性乳癌遗传性相当强,母亲患有乳腺癌,她将携带50%的风险基因遗传给女儿。将来她的女儿要提早预防乳腺癌。目前基因检测也可查出是否有乳腺癌易感基因。
另外,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双侧乳房发病的可能性非常高,要比常人复发的风险高出三四倍,也就是说,这些患者一侧肿瘤切除了,不能抱万事大吉的心态,还应该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对侧乳房。
尽量选择保乳治疗
现在乳腺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年纪较轻、肿块少、在0期至1A期间的早期患者,一般建议可做保乳手术。但省立医院肿瘤科乳腺中心陈晓耕主任医师介绍,一些适宜保乳手术的患者,出于对复发和安全的顾虑,往往不同意保乳。其实,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对早期患者而言,保乳和根除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保乳后,每6个月至1年检查一次,可大大减轻复发风险。
陈晓耕在长期临床治疗中发现,一些病人在治疗时出于对肿瘤复发的担心,要求全切除,手术后又后悔了,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痛苦(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病人)。
陈主任介绍,前两年乳房再造,多用背阔肌肌皮瓣转移再造术,和腹直肌肌皮瓣料充填术。这种手术,美了乳房(乳房原来较大的患者本身皮瓣还不足以填充),却带来了新的伤害,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乳房再造术多用假体等材料填充,临床已证明,假体对乳腺的刺激很小。填充手术可以在肿瘤切除时同时进行,也可以在2年后、确保不会复发时再进行手术,前提是在肿瘤切除时乳头、乳晕保留完好。
乳腺癌患者
多与女儿沟通
乳腺癌患者一般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刚得知患病时的恐惧与焦虑———乳腺癌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感,所以很多患者是在正常生活时无意发现的,如在体检中,会感到突然和震惊;然后是怨天尤人———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病?然后是抑郁、否认———不接受这是事实,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反复去各个医院检查,延误治疗;最后才接受事实,积极治疗。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欧阳主任建议,应该有个长远的考虑,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要特别提醒自己,不管生存时间是5年、10年,都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质量,给自己多一些选择,接受更多新的观念。
平时应该多与医生沟通,多了解自己的病情,多学习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多与丈夫沟通,对女性来说,身体确实属于自己,但由于乳房的特殊性,也和家庭相关,夫妻感情和谐,更利于治疗;对于有女儿的患者,还要多与女儿沟通。由于乳腺癌有较高遗传性,妈妈得了病,对女儿也有很大的压力,这时,如果你积极治疗,采取保乳或修复等方式,也会给女儿一种比较积极的影响。
□乳腺疾病专家解答
乳房刺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