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前两天,幽门螺杆菌成了阿峰办公室的热门话题。起因是上周,近期感到胃部不适的阿峰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阿峰患了胃溃疡,还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医生告诉阿峰,“胃溃疡除了和你的饮食等外部环境有关外,还与你感染幽门螺杆菌有关,现代医学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易引起胃炎、胃溃疡,世界卫生组织还把它定位为胃癌的‘重要致癌源’”,还建议“幽门螺杆菌会通过口—口传播,家里最好分餐饮食,最好让你的家人也来做一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早预防”。
医生的一席话,说得阿峰有点紧张,他可不想把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可爱的女儿和贤惠的老婆,阿峰决定在家里推行分餐制。
阿峰把此事在办公室一说,自然引起同事们的关注。一位同事说,前段时间有报道,福建省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8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有幽门螺杆菌,恋人间岂不是不能接吻了吗?呵呵。
更多同事则关心更为具体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无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自己属于那80%中的一分子,该怎么办?如果孩子也感染了,怎么办?一位同事干脆用一个电话把问题抛到本报编辑部,让记者替他们向专家请教。
于是,记者带着阿峰同事们的问题,请教了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柯晓。
幽门螺杆菌易致胃炎、胃溃疡,是胃癌的重要致癌源,我省感染率高达80%;它会通过口-口传播;于是,有人惊呼———80%的人带菌,还能接吻吗?
专家说,也不必谈菌色变
吹一口气就可知道是否有菌
首先来看看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问题。
柯晓告诉记者,检测幽门螺杆菌可以分为两种,“有创”的和“无创”的。
“有创”是在做胃镜时进行———取一块胃黏膜组织,放显微镜下看,可以看到有无细菌的存在,胃镜下检测是确定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
“无创”检测很简单,检测者先服一粒胶囊,20分钟后对着一种特殊的袋子吹一口气。有幽门螺杆菌的,试纸呈阳性,没感染的呈阴性。
“有创”和“无创”各有优缺点。如果自感胃部明显不适,建议做胃镜检查,在做胃镜的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大概要花400元左右。如果你无明显不适,只需做“无创”检测。目前有两种试剂,十三碳(13C)和十四碳(14C)。检测费用分别为220元和120元。儿童检测一定要用十三碳型。省立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榕城大医院有做。
80%的人带菌,还能接吻吗?
这是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的一位科学家发现的,他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足见其意义重大。目前,科学家们公认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有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列为胃癌的“重要致癌源”。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表层下生长繁殖,它的传播途径有两种,粪—口与口—口传播。它会粪—口传播,所以,大家要牢记“饭前便后要洗手”;它会口—口传播,则建议分餐制。吃“大锅饭”,在筷子、汤匙来回运作间,幽门螺杆菌不知不觉就在你我之间传播了。
至于接吻会不会传播,答案似乎很明白。但是,你也不必因此而恐慌!因为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的种种,所有的报道都用“公认”两字,也就是说还有争议。最重要的是,幽门螺杆菌有好多种,科学家们已发现,有的幽门螺杆菌会引起胃病,有些却不会,可以和人和平共处。
一句话,我们要预防幽门螺杆菌,但也不要谈菌色变,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交流。
检测有菌后,逢菌必杀吗?
80%的人群有幽门螺杆菌,是否都要吃药杀菌呢?对此,也要区分对待。如果你做了胃镜,明确已有胃炎、胃溃疡等毛病了,当然要把菌给灭杀了,胃病才能治好。一般来说,经过7~14天一个疗程的治疗后,80%~85%人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可清除,还有15%人群长期带菌。
如果你没有明显不适,可以暂时不管它,前面已说过,有些菌可与人长期和平共处呢。
提倡分餐,习惯了就好
西方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亚洲特别是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可能与东西方饮食习惯(尤其指分餐)不同有关,因此医生建议大家分餐饮食。然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分餐操作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难度。记者就有几次不同场合的分餐经历,颇有感触。
体验一:作客朋友家,像吃自助餐
上周末,记者前往朋友家“作客”,主妇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采用的是分餐制———每道菜上都放有公筷和公勺,用的是转盘,各取所需。这一餐,有点吃自助餐的感觉。
体验二:同事聚餐,吃得比平时少
记者和许多办公族一样,午餐基本上是在单位附近餐馆,和同事一起分享。因做了这期幽门螺杆菌的采访,昨日午餐时,记者建议分餐,众同事同意。于是,我们唤来服务员:“再给我们几双筷子几个汤匙”。大家小心翼翼地分清着自己的筷子和公筷,一顿饭下来,无一人出错。但是,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菜剩了不少。分餐,难道有利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