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首页要闻 > 正文

"网"住子宫 不再脱垂

N本报记者  林宝珍

  年纪大了,身体器官会老化、松弛,带来许多难言的痛苦。幸好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瞧,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捷教授日前施行的新手术,就用一种特殊手法,有效解决了困扰许多中老年女性的子宫脱垂等问题———“网”住子宫,不再脱垂

子宫都切除了 仍有下坠感
  今年70岁的黄大妈,两年前因为子宫脱垂到某医院就诊,医生对她说,对子宫脱垂没有很好的办法,你反正年纪也大了,不如把子宫切除算了,没有了重量,就无所谓脱垂了。黄大妈采取了医院的建议,把子宫切除了。手术后一段时间里,感觉轻松、舒服多了。可是,一年半后,“有东西往下坠”的感觉又越来越明显,并且还伴有尿失禁。这是怎么回事啊?到医院一检查,说是手术残端脱垂,也就是子宫切除后的缝合处往下掉了。后来在省人民医院通过“全盆底修复术”才解决问题。
  中国内镜医师会理事、福建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腹腔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捷教授说,像黄大妈这种子宫脱垂和手术后残端脱垂的情况,在老年妇女中还挺多见,是因为年龄增大盆底组织过于松弛导致的。患者早起时会感觉有肿块从阴道脱出,并伴有不受控制的尿漏,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这类疾病,以往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将脱垂的子宫和膨出的阴道壁切除,然后将损伤的筋膜进行缝合。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将没有器质病变的子宫切除了,而且缝合后的结构仍然是建立在存在病变的盆底组织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组织会越来越松弛,日后仍有可能复发脱垂或膨出的情况。
“柔性支架” 撑起底部
  而最新的“全盆底重建术”,则可以修补患者的盆底,彻底解决病痛。
  什么叫盆底重建术呢?陈捷主任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钢筋加水泥”的手术。而老年女性发生子宫脱垂不是因为盆底组织松弛、无力了吗?那手术就用特殊的吊带或补片,对过于松弛的组织进行悬吊、修补,并用特殊材料来代替原有的病损组织,重建盆底组织架构,就像在人体内安装了一个长久有效的“柔性支架”一样。而记者在观看手术录像后,感觉更像用一个“网”,把老年女性松弛的盆底托住,所以器官就不再下垂或膨出。那张“补片”的外观是网状的。据说,如果直接进口成品,单单材料费就需2万元,而国内医生一般在手术时剪成需要的形状,这样材料费大概需4000多元。
  陈捷主任介绍说,别看这个手术不大,其实包含了许多妇科手术理念,如把盆腔疾病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某个单一器官的问题。这种新型的手术不用开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并且保留了子宫等无病变组织(对年轻的子宫脱垂患者意义重大),如果病情需要的话,也可以在腹腔镜下手术,可以同时解决多种问题。
“脱垂”患者 越来越多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在逐步提高,并已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包括阴道前壁、后壁、子宫及阴道穹窿脱垂),多数由分娩损伤所致,或产后过早负重,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受损减退。
  绝经后的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分泌激素缺乏,盆底支持结构逐渐萎缩,或者发生退行性病变,肌肉也越来越松弛,支持力度下降,因而很容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而近年来,因为疾病而切除子宫的妇女,绝经后的生存期长了,子宫切除后引起的阴道残端脱垂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可以说,在妇科门诊中,“脱垂”患者是越来越多了。“脱垂”会带来尿失禁、痛疼、器官坏死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据报道,在国外盆底修复重建手术已占到普通妇科大手术的40%~60%,而在我国还刚刚开展,许多妇科医生也还不了解。因此,陈捷主任希望借助本报的宣传,让更多医生、患者了解,让更多患盆底器官脱垂的女性能早一点脱离痛苦。

责任编辑:海都网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