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田金洲
正常人的体温通常是37~37.3摄氏度这个范围内,如果低于37摄氏度,就可以认为是体温偏低了;若低于35摄氏度,那就预示着老人的身体相当虚弱,必须送院治疗了。
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都已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理的敏感性已经丧失,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比较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因此,“老人低温症”不是一种病,而是生命活动衰减,机体反应性降低的一种临床表现。
体温降低是“征兆”
首先,体温较低的人往往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一般人出现感染后,体温会升高,以期用高温“消灭”病菌。可老人则不然,他们在感染时体温不升反降,很难令人察觉。所以不少老人到医院时已感染多日,甚至出现了并发症。
其次,体温低的老人往往进食不多,长期如此,身体就会营养不良。
再次,体温低容易促发心脏病、脑梗塞、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体温低也预示着血液循环变差,血栓更容易在血管里“安家”,导致栓塞的几率大大增加。
最后,不少慢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严重贫血、肾病、慢性循环衰竭等,都会造成体温偏低。
穿衣要轻便保暖
对这类老人来说,冬季最好选择羊绒衫之类轻便暖和的衣物,但切忌穿得过于厚重。
平时老人应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电解质的食物———蛋白质供应能量持久,电解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渗透压。从中医角度说,多吃些牛羊肉、核桃、大枣、生姜等温性食物,或党参、黄芪、当归、肉苁蓉等温性药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子女们要时常检测老人的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肢体活动、意识状态等。还可以经常摸摸老人的手和脚,如果老人手脚冰凉,并伴有面色苍白、活动减少,就需要加以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