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林宝珍 池伟
在一家医院里,院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该院长又是个专家型院长的话,他就会特别重视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就是凭借院长陈立典教授的专业优势,从2002年建科室到如今,短短5年时间,从单纯针灸、推拿起步,建设成全省首个功能齐全、综合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临床康复学科。
上周,陈立典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这几年他力推并着手实施的康复理念和康复发展规划。
康复,最大限度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是什么?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康复”这个字眼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但什么是真正的康复,所知者甚少,很多人把康复和疗养划等号,认为康复就是休息、养病。陈立典院长对康复的定义是“保住身体的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挥潜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他认为,判断一个康复科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能否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二是是否具备PT(物理学治疗)、OT(作业治疗)和ST(语言治疗)的功能训练和治疗手段。目前我省大多数医院的康复科都停留在物理学治疗的层面上,发展康复学科任重道远。
在采访中,陈立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记者解释PT、OT和ST,他开玩笑说,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宣传科学的康复治疗。
所谓PT是运用物理以及机械的原理,对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和治疗。例如,中风偏瘫病人,患侧肢体肌肉痛疼、痉挛,物理治疗就利用“热”效应来镇痛,利用“冷”或“冰”疗来抗痉挛,利用各种功能训练达到肌群的协调。
而OT则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个性化,恢复功能的目的更加明确。在二院康复科的OT室里,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各种训练患者肢体能力的器具,如训练手臂肌肉和关节的套筒、积木、夹板等,让患者学会站立、穿衣、吃饭;还特别安置了马桶和一套完整厨具等,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习自己如厕、做饭等,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病人把剩余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出院后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ST治疗则是针对疾病导致语言障碍的病人进行恢复而设置的。治疗师用图片或教给病人舌头位置的摆放,帮助患者恢复发音和认知功能,提高应有的语言交流能力。
康复,从病人住院起就该介入
由于康复这一学科发展的缓慢,一些对病人康复的错误指导,引起了陈院长的担忧。采访中,陈院长谈到,一些“专业”医生甚至教给病人错误的方法,如一些医生没有掌握中风病人下床学习走路的时机,以致病人留下难以纠正的错误的步态(称为偏瘫步态);有的还在患侧肢体上注射、输液以及不适当的按摩,造成二次性损伤,发展为“肩手综合征”。为此,陈院长正着手主编《中医偏瘫治疗纠误篇》,预计今年年底将出版。
还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康复是病情“稳定”后的事。事实上,康复训练越早介入越好,特别是中风病人,应该从入院起,康复就介入。在陈院长的主导下,现在二院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些中风、腰颈椎疾病的患者入住医院的相关科室后,康复科的医生就第一时间介入,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康复指导。人的功能“用进废退”,早期介入康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住残存功能,发挥潜在能力。
康复,二院人才梯队已成熟
要发展一个学科,人才是决定因素。康复治疗是近十多年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人才相当匮乏。陈院长对此也很无奈。没招来“外来的和尚”,陈院长却在自家“花园”的辛勤耕耘中得到了收获。陈院长有一个更大的头衔———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依托学院这一人才培养机构和省二院的临床实践,这几年来,我省自己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康复人才。
陈立典介绍说,康复人才培养要花时间、花财力,他本人曾两次到美国学习,他还多次送几位博士生到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华西医学院和香港麦里浩医院等康复治疗先进的医院学习。“我们计划建一座康复中心的大楼,培养更多康复人才。”陈院长说。
目前,省二院康复中心有3位博士生导师、两位主任医师、几位年轻的博士生。中心下设功能评定室,PT、OT、ST室,神经内科、综合康复科病区、针灸科、推拿科。推拿科下设的颈椎病专科系我省首家颈腰椎疾病门诊,首创了颈椎病分期综合疗法,疗效显著,专业水平居省内前列。现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康复评定实验室即将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陈立典和麾下康复专家的努力使我省康复医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二院康复中心的实力也得国内同行的认可。去年,先后成为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传统康复方法学》和中医高等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康复学基础》的主编单位。
□院长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