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首页要闻 > 正文

学会辨别保健食品和药品

N谢义白

    由于现行法规允许部分中药材实行“药食同源”,国家政策也允许这些“药食同源”品种研制和生产药品、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同时一些厂家故意利用包装、标志、名称混淆这些品种。商家和促销员受到利益的驱动,诚信缺失,导致日常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对仿药的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常常被这些产品的混淆“忽悠”了,因而延误病情,危害健康。

购买之前先看批准文号

    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但可以长期使用,食用量有规定。

    普通食品无毒、无害,所有人群都可食用,食用量无限定,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没有保健功能。

    药品有明确的治疗目的以及相应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可有不良反应,有规定的使用期限和用量、用法。

    消费者在购买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时必须认真查阅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辨别各品种。药品在包装上标有药品批准文号,其格式为“国药准字+1个字母+8个数字”。还有药的批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而保健食品目前市场上允许存在两种批准文号:2003年以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的“卫食健字”(××××)第××××号和2003年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外包装标签说明书上标示有像“绿色帽子”一样的保健食品标志以及主要原料、功效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执行标准、卫生许可证号、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等。普通食品外包装上同样标有卫生许可证号和生产企业名称地址,执行标准的标准代号和编号等,但不允许标示产品功能。

理体制强监管防止“忽悠”

    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造成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药品监管准入越来越严格,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且门槛高开发成本大。保健食品也同样存在以上的准入要求,但保健食品由于监管政出多门,准入和日常监管严重脱节,造成监管空白,所以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冒牌货。仿药的普通食品目前大多还没列入QS管理的目录,因此只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许可证上载明许可项目品种,质量标准是企业自定的标准,在质监部门备案即可。在名称上没有严格要求,因此出现较多的仿药食品正是钻了“药食同源”规定的政策法规空子。目前药店商场只要申领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就允许同时兼营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由于企业支付高额回扣,营业员、促销员受利益的驱动,推荐和夸大宣传各种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功效,诱导消费者购买。

    消费者要避免被“忽悠”,有必要学会上述的辨别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的方法。但要真正解决应该从源头上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科学调整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目录,加强监管,防止有些人专“打擦边球”,扰乱市场,坑害消费者。

责任编辑:海都网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