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吴孝传
经历过高考“洗礼”之后,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考生、家长都能彻底放松一下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可能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一切才算是尘埃落定。也就在这样一个等待的过程中,不少考生由于压力过大心理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专家指出,高考后的考生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
【案例】
高考以后她心神不宁
福州的王女士这两天忧心忡忡,女儿小彤一直成绩不错,但高考结束标准答案出来一对题,觉得很多都答错了,心情变得很低落。从此一直心神不宁,茶饭不思,整晚睡不着觉,脾气也大了很多,问她怎么了,说不了两句就回自己房间。
更让王女士担心的是,这两天小彤老是自责,认为自己考数学时最后两个大题答得很仓促;后来对答案,发现又有几个完全有把握拿分的题目不小心做错了。她告诉妈妈:“现在一闭上眼睛就会出现几个鲜红的错号。如果可以让我再考一次……”
而让小彤痛苦的还有,小区里叔叔阿姨一见面就问考得怎么样,“我知道他们是关心我,但真的希望耳根清静一下,现在一听到考试的字眼心里就很难受。”为了躲避别人的询问,小彤只好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
【专家评析】
考后焦虑大多属正常现象
省煤矿中心医院心理治疗中心的林芳主任医师说,一般来说,考试过程总会伴随遗憾,给考生造成某种错觉,感觉比平时考得差。尤其当该门考试是考生的强科时,即使并不严重的失误,也可能给考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而表现出来的往往有几种心理状态:一是自责、懊恼,老是没完没了地在想考题的错误,老是钻不出来;还有就是焦虑,整天坐卧不宁,忐忑不安。另一种就是抑郁,郁郁寡欢,神情沮丧。
林芳主任医师认为,焦虑实际上是一种高压后漫长等待中的应激反应。高考是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事关考生能否进入心仪的学校深造,考生经过3年甚至更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准备之后,会有一种强烈的放松渴望。然而从考试结束到录取结果公布往往还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等待过程中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使考生产生焦虑。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考生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调整得好,大多数人在一两周后,就会逐步恢复过来。
但是,对于那些经过两三周的调整还不能恢复的考生则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必要时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治疗,否则很可能因为长期抑郁酿成悲剧。在往年的高考后,这些悲剧屡屡上演。
【调整建议】
多种方法转移注意力
1.家长给予心理关怀。 在考试成绩尚未公布的时候,有些同学的估分结果不是很理想,与既定目标有一定差距,他们一时接受不了这种所谓的失败,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焦虑情绪。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考生“心理关怀”,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客观分析,缓解其心理压力,如果确实考得不理想,要与孩子共同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积极面对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千万不要强求责备,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2.多接触同学朋友,参加各种聚会。人孤独的时候往往很容易陷入焦虑之中。聚会中的同学朋友则是考生最佳的倾诉对象。聚会中的热烈气氛将有效地感染情绪低落的考生,聚会可以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将考生从对错题的懊悔、对未来的忧惧中拉出来。
3.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例如集邮、练习书法、饲养小动物等,对于过去不让玩的电脑游戏等,家长也要网开一面。关键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4.出去旅游。长久地呆在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情,面对同样一群人,人们很容易产生疲倦感,这种疲倦感不利于情绪的宣泄和精神的振奋。这时候不妨对生活稍作改变,尝尝新鲜。可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体验一下从未见过的生活和景物,都是很有效的排遣郁闷情绪、降低焦虑程度的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