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许多患者一听说要进行骨髓穿刺(简称“骨穿”),往往被吓倒,认为抽取骨髓液会损害人体的精髓、伤及元气,不愿进行检查。究竟什么是骨髓穿刺?它在诊断上有什么意义?
骨髓穿刺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该技术适合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还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施术时,在髂前上棘后上方l~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或者,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cm。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这时,用注射器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随后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如需作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养液内。
实际上,骨髓检查所需的骨髓液是极少量的,一般为0.1ml左右,而人体正常的骨髓液总量约为2600ml,可见骨髓穿刺检查时所抽取的骨髓液与人体总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何况身体内每天还不断地有大量的细胞再生。另外患者往往认为骨髓穿刺检查很痛苦、有恐惧感,其实这也是不必要的。“骨穿”没有明显危险,一般也不会留下后遗症。术后应压迫止血,对有出血倾向者,防止骨膜下血肿形成或流血不止。术后3日内,穿刺部位勿用水洗,防止感染。
“骨穿”就是为了诊断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血液病,不做此项检查就难以确诊。例如贫血患者,确诊后采用药物补铁的方式治疗。如果没有好转,说明可能是其他方面导致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好多种,也可能是机体吸收铁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为排除可能性,做骨穿是很必要的。
因此,如果病情需要,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通过骨穿可以看到骨髓中各种成分以及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组成变化。即使骨髓检查后发现没有任何病变,也是一大收获,因为排除了血液疾病不仅可以免除精神负担,同时还可以免除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其它治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