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首页要闻 > 正文

寒露已来到 注意防秋燥

今天是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相比一个月之前的“白露”,现在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带寒意。

寒露时节如何合理安排日常饮食起居呢?昨日,记者咨询了福建省人民医院传统内科主治医师闫超。

常食蜂蜜防秋燥

闫医生表示,“寒露”时节起,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人们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现象,甚至会出现毛发脱落、大便秘结等现象。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应多吃芝麻、糯米、粳米、栗子、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肉、鸭肉、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等。闫医生提醒,现在正是吃螃蟹的季节,但螃蟹性寒,应适可而止,同时要注意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这是我国古代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意思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些蜂蜜水。”闫医生建议,市民可多饮枸杞菊花茶,每天坚持喝,能起到“和颜悦色”的作用。

为防秋燥,市民还可多吃些瓜果蔬菜,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枣、香蕉、荸荠、柚子、甘蔗等。除水果外,还可多吃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百合、豆制品、菌类、海带、紫菜等。

经常泡脚促代谢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闫医生提醒,寒露节气前后要特别注重足部的保暖,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但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0℃~50℃为宜,时间以半小时内为宜。同时,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易影响消化,入睡前泡脚效果最佳。

保证睡眠克服“秋乏”

进入秋季后,人们的身体容易出现疲惫感,这就是“秋乏”。克服“秋乏”应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进行合理调整。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还可增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寒露之后昼夜温差大,对于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已经不适合进行所谓“秋冻锻炼”。

寒露节气,老人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应警惕心脑血管病、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

责任编辑:陈川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