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三伏贴“热”持续升温,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东直门医院看到,挂号要贴三伏贴的人排起了长队。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副处长王和天介绍,入伏以来,北京市民约50万人接受了贴敷,在社区接受贴敷的有5万人左右。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12年三伏贴医疗机构名单》显示,今年全市有617家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的三伏贴医疗服务,除二、三级的中医医疗机构和北大、安贞、朝阳等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外,还有许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卫生院。
今年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推广三伏贴的第三年,但对于三伏贴的疗效,依然存在争议。
不是人人都适合三伏贴
尽管三伏贴进入北京城郊社区,更多老百姓能够就近治疗,但相关中医专家和媒体反复告诫公众,三伏贴疗法不能治百病,也并非人人适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介绍三伏贴时,指明三伏贴主治“身体阳虚者在秋、冬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达到治病、防病目的”,并在今年的推广中严禁扩大三伏贴的治疗范围。此外,有报道指出,即使在体质属于阳虚、病情吻合的患者中也存在各种禁忌,如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到了肺气肿阶段的患者、肺结核患者、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也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由此可见,如果体质不合、方法不当,使用三伏贴不但没有效果,还可能损害健康。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就算符合上述要求,三伏贴能否真的见效依然值得怀疑。
三伏贴到底疗效如何
在北京东直门医院三伏贴排队挂号的长龙中,记者听到不少患者聊天时互相询问三伏贴是否有效。不少人表示,贴了一年以后没什么感觉,是否真的有效自己也不确定;很多人是怀着“别人贴,我也贴”的心态进行三伏贴治疗的。
与老百姓这种试试无妨的态度不同,对中医科学性存疑的人士对于三伏贴的原理、疗效表示怀疑。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公开质疑三伏贴的科学性。他认为,首先,通过贴敷,药物能否被皮肤吸收值得怀疑;其次,即使皮肤能够吸收,能否达到治病的药物浓度值得怀疑;最后,即使达到了药物浓度,也没有证据证明三伏贴有“冬病夏治”的效果。方舟子认为,医学上证明某种疗法有效,需要通过临床实验或统计调查提供证据,三伏贴更多起到的是“心理安慰”的作用。
对此,王和天说:“三伏贴主要是用在疾病没有发作之前。北京气候比较干燥,呼吸道疾病病例多,三伏贴在这方面的治疗已经被证实是有效果的,这也是今年三伏贴的治疗范围放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统一使用的三伏贴基本上是院内制剂,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西药审批原则,通过一定的对照研究证明有效,才会投入使用。”
然而,对于三伏贴的疗效,国内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有媒体报道,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提供贴敷膏剂,联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通州中医院开展了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有近200名患者参与。该研究发现,三伏贴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应用上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缓解病情。除此之外,记者尚未查到还有其他临床研究公之于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的李国勤大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伏贴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并不多,三伏贴适应证要得到扩大,需进一步扎实相关的临床研究。
开展疗效研究是当务之急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传统医学中一些很好的治疗方法需要相应的临床证据。去年他曾在题为《中药研究的循证医学途径》的演讲说:“现在我们所讲的中医,其实是一种经验医学的模式,所以无法向世界做进一步的推广。中医的发展必须从实验室到临床医学,从经验到循证医学,走科学化的道路。”
北京中医药信息网的相关介绍指出“冬病夏治”是将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特色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为证明三伏贴的疗效,今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配送三伏贴的同时,还计划将对“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疗效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记录,方式包括记录患者的基础信息、疾病诊断和随机访问等。王和天认为,开展三伏贴的临床研究面临样本数量的不足和个体差异性的困难。他说:“中药管理局能够做的,就是在有效性、样本量的问题上努力,这样才能回答公众的质疑,才能对民众负责、对行业负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