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心理健康 > 正文

起床气从哪里来

7点,耿先生设的闹钟响了。按照他的完美计划,此时他应该麻利地起床,前往机场接女友。可实际情况却是:耿先生睡眼惺忪地拍了闹钟一下,可闹钟还在锲而不舍地履行职责。耿先生大怒,把闹钟扔到门口。不一会,他的呼噜声就响了起来。直到两小时后,女友的来电才把他叫醒。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闹钟或别人喊醒,双眼无神,不在状态,甚至会因对方扰了你的清梦而大发雷霆,至于此前定好的计划,早已被抛出九霄云 外。从睡梦中醒来到完全清醒之间,有段迷迷糊糊的时间,有人说这是起床气,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睡眠惯性”。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肯尼斯· 赖特表示,睡眠惯性会削弱判断力、记忆力,反应速度、警觉性、注意力也都降低,甚至连开灯之类的小事都办不到。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睡眠惯性通常要 2~4小时才完全消失,认知能力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与生物钟往往不一致,德国慕尼黑大学时间生物学教授罗内伯格把这个时间差叫做“社交时差”。他估测,大约1/3的人有严重社 交时差,平均2小时以上,而1小时的社交时差就可能使肥胖几率提高33%。此外,何时入睡及何时起床对身心影响更大。比如在“非自然时间”入睡和起床,是 现代社会最普遍的高风险行为,不仅会诱发压力和各类慢性病,还可能影响飞行员、司机、外科医生等人群的职业安全。因此,要避免睡眠惯性的影响,就要调节入睡和起床的周期,使之尽量接近自然醒。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