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海峡健康
 首 页 首页要闻 福州健康行 健康新知 养生 饮食 心理 社区 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健康 > 首页要闻 > 正文

抑郁症,并非“想不开”那么简单(2)

◆治疗

该如何应对抑郁症?

与认为抑郁症只是“想不开”一样,很多人也认为抑郁的人“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复。其实,抑郁症的治疗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只是抑郁情绪的人群来说,自我开解、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或许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郁症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帮助。

一个抑郁病人如果同时有甲亢,抑郁治疗时没有同时治疗躯体疾病,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双相抑郁的病人,发作时除了通常的抑郁表现,有时会表现出好得过分、亢奋、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如果未加分辨,越用抗抑郁药,这类人的抑郁反而会更严重。

虽然抗抑郁药属于精神类处方药,但实际上药店也能买到。何方红提醒,“不能觉得自己抑郁了,就翻查资料自行诊断买药服用,一定要找专科医生鉴别诊断。”

抑郁症被比作“心灵感冒”,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抑郁跟感冒一样,症状消失了就该停药。何方红指出,抑郁症一般用药2-3个月就能发挥作用,病情缓解,患者感觉我都好了为什么还要吃药,结果停药三个月、半年,又发作了。“其实应该知道的是,抑郁症是慢性病,有脑功能神经递质的紊乱,第一次发作时,3个月病情缓解后,还要继续用药9个月到一年巩固,再逐步减药,整个疗程要持续一年半,才能真正完全停药。一般来说,抑郁症有50%的几率会第二次发作,所以为了预防复发,用药疗程一定要够。如果第二次发作的话,服药就要持续3年以上。如果发作3次,几乎就要终身服药。”

有30%的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并不好,被归于难治性抑郁。对于这类患者,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更严重的患者还有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何方红指出,很多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变化时,存在应对方式的问题。因此,预防抑郁症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家人、朋友的关心陪伴都很有用。美国很强调运动疗法跟光照疗法,对于不能用药的孕妇患者,就采用光照疗法。“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生物钟正常运转,也不容易犯抑郁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患者病情复发后,不愿去医院重新开药,却自行按照旧的处方上网买药服用,容易带来严重后果。例如黛力新,是目前精神科已经不主张用的老药,它是一种很小剂量的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类药合成的复方制剂,治疗轻度焦虑起效比较快,不良反应也比较小,但并不能彻底缓解疾病。有精神专科医生指出,该药在原研产地已经停用,但国内还在大量使用。“这种药物不能连续服用超过3个月,长期用药会导致体重增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不良反应,而且这种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不可逆。专科医生一般都不用这个药。”

◆误区

抑郁只是“心病”?

60多岁的王云(化名)要照顾中风后行动不便的老伴,经常感觉压力很大,自己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胃不舒服,总感觉上腹胀闷,睡眠也不好,人很容易烦躁”。在消化科做了肠镜、胃镜,只是浅表性胃炎,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病变。吃了一个多月的胃药,症状也不见好转。消化科医生转介王云去精神科,王云很不理解,“我这胃病为什么要去看精神病医生?!”

事实上,王云正是情绪障碍导致的躯体疾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王云的生活质量大为好转,但由于独自照顾老伴的压力仍在,外部刺激不能消除,王云无法停药,也难以彻底摆脱抑郁的困扰。“每次老伴病情一有状况,她的饱胀感就会重现。”

忽视情绪问题,只关注躯体疾病,是很多患者的误区。广州市脑科医院科研团队在一家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筛查曾发现,约有12%的门诊患者有抑郁焦虑障碍。这些病人转辗于心内科、消化科等多个科室,找不到病因。

何方红告诉记者,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也导致患者对抗抑郁药物存在“恐惧感”:这种药是不是越吃越傻?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抑郁症本身就有脑功能的紊乱,时间久了以后,几乎都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不好等问题。但病人通常只关注躯体症状带来的痛苦,没有注意到认知功能的问题,等躯体症状好转后,改善缓慢的认知功能问题凸显了,就以为是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何方红指出,其实抑郁发病时已经带来认知功能的损害,药物并不会“越吃越傻”,相反,这些年有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

当然,抗抑郁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是事实。比如,刚开始服药阶段会有口干、口苦、昏昏沉沉、便秘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药2周或一个月后会慢慢适应。而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体重增加、出汗较多、性功能障碍等方面,随着停药或减量,这些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会好转。

此外,何方红指出,有的抗抑郁药可能会导致心电图QT间期改变,因此需要在诊断时就做一些检查。一般在做排除诊断检查时,除了排除一些内科疾病,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情况。很多患者看了药品说明书“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就非常紧张,认为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肝肾损伤,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大部分药物经过肝肾分解代谢,会加重肝肾负担,但如果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则可以放心使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林晗枝
关注微博 新闻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