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大米是塑料做的?
听说面条有“胶”?
听说滴血可以测癌?
……
岁末将至,回望2017年,各种食药类谣言不断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总局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特开通《专题辟谣》栏目,第一时间传播科学声音,坚决打击食品药品谣言。
一年来
总局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
《专题辟谣》栏目
共发布20余篇辟谣文章
一次又双叒叕一次的“粉碎”谣言
下面让我们为您盘点
2017年的食药谣言
谣言1:不良商家用病死牲畜搅碎做火腿
谣言:12月,网上流传一段“用死猪死牛做火腿肠”的视频,视频里的人把整只死羊、死猪放进机器里搅成碎肉并“加水和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做成肉泥;然后用机器制作成火腿肠,还配有一段吓唬观众的“贴心提示”和视频制作者的营销广告。
真相:动物未经去毛就加工制作火腿肠完全不符合现实,因为能使毛完全粉碎的设备目前还没有;而未经脱毛的动物原料,除非在很高温度下使其碳化,否则一定会留下细碎的毛段。按视频中的方式,“奸商”必须在碎肉中去除骨头碎屑和毛发,工艺难度很大,且成本不低。
谣言2:柚子和药物同吃猝死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12月,《柚子这么吃很危险,甚至可能猝死!》《千万注意,有种柚子这么吃很危险,甚至可能猝死!》等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称“吃完药如果再吃柚子会很危险,甚至可能猝死”。
真相:只有葡萄柚在与部分药物同服时才会引起不良反应;西柚的食用量和药品的食用量达到反应剂量才会引起相应的中毒反应,反之则没有任何影响;葡萄柚中的呋喃香豆素类物质主要局限于小肠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通常在口服药的情况下会受其影响。
谣言3:柑橘内白色幼虫致命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12月,一段关于“柑橘里吃出白色幼虫”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一名自称是山东潍坊的男子,从剥开的橘子中挑出了近十余条蠕动的白色虫子,该男子说:“看见没有,橘子里面有白虫子在动,这还能吃吗?不能再吃橘子了,这么多蛆,不是要人命吗?”
真相:白色虫子为实蝇,是柑橘树上常见的一种病虫害。实蝇本身并不含有害物质,只是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较强的危害,影响果树收成;胃酸可杀死幼虫,而且幼虫不含毒素,人误吃到肚子里并不会妨碍健康。在挑选橘子时,可以仔细留意橘子表皮,看是否有实蝇留下的接种孔的痕迹。
谣言4:黄瓜激素增肥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11月,视频中男子在一片瓜地里,发现青瓜上都挂着“吊瓶”,声称从老板那里得知“吊瓶”里面装的是“激素肥”,瓜农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给青瓜注射激素。该男子多次呼吁:“我们的 ** 肥赶紧推开啊,赶紧用起来”。
真相:拍视频的人没有露脸,视频中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和地点,是一个典型的三无视频;规范地讲,根本没有“激素肥”的说法;植物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供给到植物各处,视频中通过瓜条补充激素肥是不科学的。
谣言5:市面上大量冬枣致癌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9月,一则以《现已大量上市,千万别买了,赶紧发给家人朋友》为标题的视频在微信平台广泛传播。视频播放的是央视新闻《大枣太甜需警惕》节目,内容是海南“糖精枣”相关新闻:不法分子将收购来的劣质枣经糖精钠温水浸泡,便可“生产”出卖相颇佳的冬枣。
真相:视频制作者掐头去尾,故意隐去了新闻发生的时间、起因和查处结果,编造谣言。该视频的真实背景是发生在2015年9月1日,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警方突击检查了海口市的一家水果批发市场,查封了3.3吨疑似问题青枣。
谣言6:关于螃蟹的谣言
①蟹黄致癌
一篇名为《美国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黄,因为其可能致癌》的文章广为流传。其实纽约市卫生局的消费建议并非针对螃蟹或蟹黄,而是由于纽约当地工业污染严重,建议不要食用或有限食用,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适用。
②螃蟹打针增重
一个疑似向青蟹体内注射不明液体的视频在网络热传,网民纷纷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蟹黄膏和尿素精等,引发公众广泛讨论。该视频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事实,实为农村家宴为增味的特殊烧法。
③螃蟹注胶
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则煮熟的河蟹疑似有胶状物的视频,让爱吃河蟹的朋友倒尽胃口。水产专家辟谣,公蟹中乳白色、半透明并且黏黏的物质其实是蟹膏,并非注胶。
④螃蟹加西红柿等同吃砒霜
一则“螃蟹和西红柿同食如吃砒霜”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这则消息宣称螃蟹中的五价砷和西红柿里的维生素C 会氧化产生砒霜。专家认为,中毒的可能性在现有生态环境及日常饮食的条件下不太可能发生,食用量远远不能达到中毒条件。
⑤避孕药喂螃蟹
有传言称:“螃蟹是避孕药喂大的,多吃螃蟹儿童会性早熟。”“现在有些螃蟹吃起来肉质酥松,味道有点苦,可能是喂了避孕药。”水产专家认为,螃蟹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加入避孕药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得不偿失。
⑥大闸蟹靠激素养肥
“大闸蟹是注射激素长大的,小孩吃了导致提前发育”、“现在的大闸蟹根本不能吃的,靠的是激素催大的,人吃怎么会健康呢?”等谣言疯传。螃蟹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激素对大闸蟹起不了任何作用,且激素会抑制其性腺发育,反而会导致大闸蟹的蟹黄和蟹膏变少。
⑦大闸蟹抗生素喂食超标
网上流传“大闸蟹用抗生素浸泡防病,喂食超标”。从历年抽检来看,包括孔雀石绿、氯霉素、呔喃代谢物、己烯雌酚、甲基睾酮等指标都未超出标准范围。专家认为,投放抗生素会破坏蟹生存的水质,容易导致死亡。
谣言7:面粉洗出胶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9月,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这则视频里,嬢嬢(阿姨)拿着用面粉洗出的面筋,振振有词地说是“胶”,还告诫亲戚朋友不要再买面粉!
真相:面粉水洗后得到的粘稠物是面筋,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面粉增筋的传统工艺是加鸡蛋、盐、碱;面粉里不会加塑化剂,可能加增稠剂,比如黄原胶,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安全可靠;面粉添加魔芋粉也可增筋,原理与增稠剂一样。简单总结就是,面粉水洗后得到的粘稠物——面筋是面食的骨架,我们平时吃面食感觉筋道,就是因为含有面筋。
谣言8:喝纯净水会造成缺钙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9月,一篇名为《上海市和杭州市明令禁止中小学生不得饮用纯净水》的文章引起热议。文章称纯净水是“穷水”,不含有任何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后,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矿物质反而会随纯净水流失,导致骨质疏松;部分发达国家多年前就禁止饮用纯净水;《广州日报》报道上海教委规定少儿停饮纯净水。
真相:网传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造谣抹黑纯净水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净水器;喝水主要是为了补水,并不是为了补充微量元素,人体摄取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米饭、肉类等,而非从饮水中所得;中东地区和欧美发达国家喝纯净水的历史已有几十年,纯净水普及率超过80%,没有人因为“喝纯净水喝出毛病”。
谣言9:红枣与虾皮同吃中毒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8月,网络上一篇名为《老人吃红枣中毒过世!吃红枣千万不能搭配它!要注意!分享出去!》的文章,引起大量网友的转发。文章写到:“千万不要把红枣和虾皮一起吃,一位老奶奶爱吃红枣,有一天突然口吐白沫,去医院检查是因为红枣和虾皮同吃,产生了类似砒霜的毒素”。
真相: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没有食物相克的说法,至今也未发现真正因为“食物相克”导致的食物中毒案例及相关报道;红枣主要含有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如果红枣与海鲜中的砷能产生砒霜中毒,那么至少要吃40公斤的海蟹;维生素C和蛋白质发生絮凝反应需要酸性环境和高剂量的条件,即使达到条件产生反应,也并不影响在胃里的消化吸收。因此,红枣和牛奶一起吃不会影响蛋白质吸收。
谣言10: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吃了会中毒
谣言:8月,网络上广泛传播着一条“葡萄上的白霜一定要洗干净这可是农药,吃了会中毒。”的谣言,引起了网友的担心。
真相:只要分布均匀、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白霜”,都可以认为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专业称为果粉,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所以葡萄布满果粉可以证明葡萄更加新鲜。
谣言11:榴莲配牛奶有毒
谣言:8月,社交网络上疯传一个帖子:“吃榴莲之后饮牛奶,毒过眼镜蛇。一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的时候,吃了很多榴莲之后又喝了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
真相:牛奶和榴莲中都不含咖啡因,两者一起食用不可能凭空产生咖啡因;食物中过量摄入咖啡因,确实会导致血压增高、心慌等症状,但是榴莲和牛奶中均不含有咖啡因,就算同食榴莲与含少量咖啡因的可乐引起了不适,也与榴莲没有关系。
谣言12:西瓜和桃同食中毒
谣言:7月底,微信群出现这样一条消息“温馨提示:最近各地区高温持续,很多中暑人群,大家可能忽略了一致命细节,千万记住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吃,产生剧毒性。医生说,桃子与西瓜一起服用,会马上丧命……”
真相:两种水果在营养成分上并不特殊,除水分外,含量最多的就是糖,还含有一些维生素、蛋白质等常见成分。同食后不会发生任何反应;夏季天气炎热,多吃不同的新鲜水果可及时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还能达到营养成分的互补,“西瓜和桃同吃中毒”纯属以讹传讹。
谣言13:儿童食用辣条“中毒”死亡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7月,一条关于3名小学生食用“辣条”之后中毒死亡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疯传,更有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家长不要给孩子吃“麻辣豆腐皮”“麻辣鸡腿”“辣条”等食品,不法商家在其中加了工业添加剂,某地一个小孩吃了这种麻辣食品导致死亡。
真相:经调查,近期并无类似事件发生,该信息纯属虚假信息。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示如下:
1.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辣条”,并留存购物凭证,特别是不要在无证摊贩购买此类产品。
2.鉴于部分“辣条”盐分、糖分、油脂含量较高,建议不要过量食用,特别是儿童、老人及肠胃不适者,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3.消费者如发现购买的“辣条”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违法生产经营“辣条”行为,可拨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
谣言14:香蕉泡甲醛保鲜,吃了有毒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7月,在社交平台上一则“香蕉浸泡不明液体”的视频广为流传。消费者纷纷担心,视频中的不明液体是有毒的,甚至有网友说不明液体是甲醛。一时间,消费者陷入“香蕉泡甲醛保鲜,吃了有毒”的恐慌之中。
真相:视频中的乳白色液体其实就是保鲜剂,国际公认低毒杀菌、降解速度快,经过主管部门登记允许在香蕉保鲜中使用,并且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推荐使用量和残留限量标准。
谣言15:翠绿色海带是用色素染的
谣言:7月,微信上又在流传一个可怕的消息,称翠绿色海带是用色素染的,一烫就会变色。不光是菜市场里买的海带,就连饭店里的凉拌海带丝、涮火锅的海带、炖排骨的海带等等。此消息一出,引发公众广泛讨论。
真相:海带含有叶绿素、藻黄素等天然色素,可呈现不同色泽;新鲜海带漂烫变色是正常现象;金属离子是叶绿素呈现绿色的关键;海带染色可能性小,一旦被抓得不偿失。
谣言16:食盐灭种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6月,一篇名为《食盐里面添加亚铁氰化钾!这是要灭种的节奏吗?》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中称,我国食盐中添加的“亚铁氰化钾”加热分解得到氰化钾,氰化钾有剧毒,“入口即死”,而食盐是每个人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食盐灭种”的谣言不由让人“心惊胆战”。
真相:日常食用食盐无害。作为国际通用的抗结剂,欧美也允许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欧盟标准规定最高允许用量为20mg/kg(以无水亚铁氰化钾计),正常食用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亚铁氰化钾和氰化钾根本就是两码事,前者里面的氰根和铁元素牢牢结合在一起,用于食盐生产,主要目的是防止食盐结块;后者则是剧毒的化学试剂。
谣言17:杨梅注胶
网络谣言文章截图
谣言:6月,网络上出现了一条“注胶杨梅”的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拿着杨梅在水龙头下反复搓洗挤捏,最后在手上留下了一些胶状物,女子在视频中说道:“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摸都摸不动,是胶呢!你们买杨梅一定要注意了”。
真相:杨梅因为没有外果皮的保护,极不耐储藏,是很容易受伤和腐烂的水果。杨梅在常温下放一天就会变色,第二天就会变味;杨梅采收后,要尽量避免挤压和减少手工操作,并尽快在低温下贮藏,所以,如果给每个杨梅都注胶,不仅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投入,杨梅本身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谣言18:大虾内有寄生虫
谣言:6月,网上有个小视频在疯传,内容是一个大妈从虾里挑出白色的虫子。大妈说:“大虾内有寄生虫,千万别吃!”
真相:养殖大虾出现寄生虫的概率很低;视频中的白色物体是雄虾生殖腺,相当于蟹膏、鱼白,富含精虫,可食用。
谣言19:面粉添加增筋剂,分解物毒性超标90倍
谣言:2014年2月中旬,某快餐品牌被曝光面包制品中含有一种名为偶氮甲酰胺(Azodiacarbonamide, ADA)的增筋剂,这种物质也被用于生产瑜伽垫和鞋底原料,大量媒体在报道时称 “面包中有鞋底成分”,后迅速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最近,三年前关于面粉“增筋剂”的一则报道又被“旧闻重发”出来,报道称“多款面粉添加增筋剂,分解物毒性超标90倍”,面粉再次躺枪。
真相:偶氮甲酰胺常作为面粉“增筋剂”使用,从全世界对偶氮甲酰胺的安全评估来看,偶氮甲酰胺用于面粉中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并不会使人得癌症。面粉中使用偶氮甲酰胺,其产生的降解物也没有人类致癌性;有些国家不用偶氮甲酰胺,只是出于对风险的管理不一样,或者是有更好的替代品而已,某个国家禁用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安全,这在食品行业中也很平常。
谣言20: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谣言:5月,网络上热传一个视频,视频的内容就是有人将自己买回来的一袋肉松饼,拿水浸泡后,发现里面肉松是“棉花”做的。
真相:肉松和棉花的成分构成有很大区别,肉松的本质是一种肌肉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两者的口感差异大,造假几乎没可能,肉松松软,一吃就化,棉花表面看上去松软,但放入嘴里却嚼不烂;肉松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以点燃很正常,而且通过点燃可以很容易分辨肉松和棉花,由于是蛋白质,肉松燃烧的话一般会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可以直接点燃,但并不会有焦糊味。
谣言21:一滴血可测癌症
网络夸大事实文章截图
谣言:5月,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 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最近网上火爆流传。文章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一时间,“滴血测癌”这一提法热度飙升。
真相:“一滴血可测癌症”这种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文章标题误导了老百姓认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自己是否会患癌症,患哪种癌症,其实一滴血只能检测患癌的风险。而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本就没有批过这个功能嘛。
谣言22:塑料大米
谣言:5月,近日,微信中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真相:美国辟谣网站“谣言粉碎机”发表文章称,“美国消费者们首先应该明白,如果买回家的大米用装东西的塑料袋做的,要吃不出来是很难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联系到一位塑料行业人士。当他观看了网传视频后表示,这根本不是在制造什么塑料大米,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
看了这么多辟谣知识
你是否已经练就了
“一眼识破谣言”的功夫?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做两个测试吧!
测试1:关于“肉蛋类”食品谣言背后的真相,你能答对几个?
01
壳上长斑的鸡蛋感染沙门菌千万别给宝宝吃:一名6个月大婴儿,一开始出现腹泻呕吐,然后发高烧,继而发生抽搐,并经历了短暂的昏迷,后经努力,宝宝得以抢救。经过与家属沟通,医生怀疑宝宝吃了感染沙门菌的“长斑”鸡蛋。医生表示,蛋壳上长斑的鸡蛋最好不要吃,因为很可能感染了细菌,尤其是沙门菌。
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鸡蛋是否长斑跟鸡蛋感染沙门菌无直接联系。蛋壳颜色异常原因可能跟家禽的营养、输卵管炎症等因素相关,也可能与遗传、气温、湿度、储存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
02
人造假鸡蛋流入了市场:一则“假鸡蛋生产过程”的视频显示,两个戴袖套的人不断从盆中捞出白色的胶状物质,塞入准备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已经放置了不少制作完毕的“假鸡蛋”。有人说这是在制作假鸡蛋准备流入市场,还有人说已经有学校发现了这类假鸡蛋。
经查,该视频是在制作一种供人恶搞的玩具鸡蛋,在网上的确可以搜出这种玩具鸡蛋,并非传言所说的“假鸡蛋冒充真鸡蛋流入市”。该视频实际就是一个骗局,目的是吸引公众去“拜师学艺”,学费不菲且“关键技术”保密。人造鸡蛋根本无法实现,光蛋壳就很难模仿,比如有气孔、气室、卵膜等,技术要求很高。
03
肯德基、麦当劳用“六翅鸡”、“蜘蛛鸡”等转基因鸡:2008年起,全国各地出现有关肯德基的“六翅鸡”、“蜘蛛鸡”的传言,不少人还将六翅鸡跟转基因联系起来,生怕自己吃了六翅鸡就会基因变异。
世上根本没有“六翅鸡”或者“蜘蛛鸡”、多腿鸡这样的怪鸡畸形鸡,且现在的科学手段也没有办法培育出这样的品种。此外,网络上“六翅鸡”的谣言图片也都是PS制成的。针对这一谣言,2015年5月26日,肯德基将10个微信公众号作为首批对象进行了起诉,2016年2月初,法院一审判决,涉及10个微信公众号的三被告在主流门户网站新闻版块首页的显著位置赔礼道歉,并酌情确定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60万元。
0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消息称,吃红肉可致癌: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
事实上,红肉本身不含致癌物,并非只要吃红肉就促发癌症。世界癌症基金会对相关证据的评估是,每周不超过500克红肉并不会增加肠癌的危险。只要数量不过多,烹调时不用碳烤、烟熏、油炸,烹调后不焦糊、不过咸,即可安心享受肉类的美味。
05
胶水牛排:一则“胶水牛排”的视频显示,加上一点乳白色“胶水”,揉搓后冷藏,再重新切下,一堆成本相对较低的牛肉边角料便摇身一变,成为肥瘦相间、口感细腻的“雪花牛排”。
牛排可分为“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重组牛排”也称“拼接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该类牛肉中使用的“胶水”学名是卡拉胶,本身是国家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媒体在报道时利用消费者陌生的心理,夸大、虚假报道,引发公众恐慌。
06
“猪肉钩虫”:猪肉长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
猪的血管、淋巴管等结构看起来像虫体,但并不是虫子,没有生命但很难煮烂。就猪肉本身来说,其中是没有所谓的“钩虫”的,所以这种说法本身是不科学的。在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其中,所谓的“猪肉钩虫”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07
“肉松棉花”视频:视频中的解说人将肉松饼内馅洗净后不停地在水中揉搓,称里面絮状物为“棉花”,并用打火机点燃,称有“棉花味”。
棉花和肉松有本质区别,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看上去很松软,但嚼不烂的。而且肉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以被点燃,并且会产生一种焦糊味。
测试2:关于水果谣言背后的真相,你能答对几个?
01
柿子与酸奶同食中毒:“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虽然很好吃,但是千万不要和酸奶、海鲜、酒一起吃。刚发生一件真事儿,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了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这条消息既无时间,也无地点,符合谣言的特征。谣言中的种种迹象无法表明“柿子+酸奶”是女孩死亡的原因。此外,柿子确实不好消化,但是柿子和酸奶一起吃并不会形成毒素,也不存在致死的可能性。
02
猕猴桃涂抹防腐剂138天不烂:2016年秋季,有苏州消费者反映,其购买的猕猴桃在家中存放138天后仍未变质,尝试过各种催熟办法后无效。之后,网上出现了“猕猴桃添加防腐剂三月不烂”的说法。
这则消息在网上被二次加工,变成了“猕猴桃添加防腐剂三月不烂”的谣言,引发消费者对猕猴桃的担忧。事实上,猕猴桃在0℃冷藏的条件下,不添加防腐剂可放置6到8个月不变质。对于室温下长时间不腐烂的猕猴桃,可能是进行了特殊保鲜处理,如添加1-甲基环丙烯,该保鲜方式安全可靠,对人体没有危害。
03
橘子“打针变甜”:有网友晒图称手摸砂糖橘后指尖变红,怀疑橘子被注射了甜蜜素或被染色。据此,网上出现了“橘子打针变甜”等类似的说法。
注射甜味剂,虽能让橘子局部变甜,但这种橘子极易腐烂变质,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且得不偿失,一般不会被商贩所采纳。不仅“注射”一说不靠谱,“浸泡”之法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柑橘表皮厚实且为油性,外界物质很难附着穿透,甜蜜素浸泡起不到增甜效果,包括金桔这种连皮吃的柑橘也不会使用甜蜜素。
04
红心柚子都是染色的:有消费者反映,买来的红柚打开后并不是果肉通红,只有表层发红,里面果肉有的还是白的,怀疑买到了打针染色的红柚。对此,网上有消息称红心柚子都是染色的。
这种操作几乎不可能。如果打针注射色素会有明显的针孔,很容易被人识别;针孔会破坏柚子的表皮,受伤的柚子容易腐败变质,不利于保存和运输;如果注射色素染色,色素也很难均匀扩散,颜色差别会很大。至于红心柚子颜色不均匀,可能是因为生长过程中光照、气温、施肥等的影响,也可能是品种差异所致。
怎么样?这两个小测试
是不是根本难不倒你?
层出不穷的谣言和假新闻
让我们不堪其扰
有时候
对那些未经查证的消息
保持一份警惕
对不确定先问真假
或许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2018年就在眼前
我们将与谣言
继续“死磕”到底!
文章内容来自:中国食事药闻
责任编辑:王姗菲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温馨提示】三招鉴别“糖精枣” 2018-11-19
- 莆田开展“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消费者体验活动 2018-11-19
- 【温馨提示】家庭备药应注意什么 2018-11-06
- 最新健康资讯 频道推荐
-
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2019-06-17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