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社区医生上门仍面临三大难题
北青报记者在右安门社区探访发现,80岁以上老人占到了医生上门服务对象的多数,该社区医疗机构目前的人手仅可满足每周30次上门服务,人手相对紧缺。尽管医生与老人对于该服务都表示认可,但随着提出申请的老人数量的增加,社区医生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医疗纠纷隐患也有担忧。
难题一
护士及康复型人才紧张
“现在人手的确紧张,尤其是护士和专科医生。”张辉介绍说,“申请老人在增加,月底会再签约一批,大概会达到30人。但是按照目前的人手情况,我们最多也就能承担40名老人的上门服务工作,每名医生护士每天入户3家,每天安排两组,加上三个服务站承担了9名老人的工作。”
据悉,右安门地区60岁以上老人数量在9000人左右,首批通过了20位老人的申请,签订了《社区居家老人家庭卫生服务协议》,提出申请的老人数量仍逐渐在增加。由于社区医护本来就短缺,再加上适龄女性医护人员怀孕等原因,目前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相对紧缺,“今年开始我们也在招人,如果能再招来一名护士,会缓解一些。”
“我们社区只有一名康复型医生,他的压力更大,只能在下班后上门服务。”张辉说。目前专科医生相对紧缺,老人提出让中医等专科医生上门的时候,医生只能挤出时间前去。
难题二
为老人送药仍有瓶颈
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健康咨询等,在张辉看来,真正落实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还需要解决老人的购药问题。尽管目前试点地区可以由医生送药,但要求不得单独拿病人的医保卡开药,且开药的时候必须有家属陪同。
“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身边是不能离人的,开药就必须由另外的家属进行,其实还是占用了人力。”张辉说,“医护人员每周都要从医院到老人家中一趟,但却不能给老人带药,只能开了处方交由家属折回医院开药。”王志中老人的儿媳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我们家是我和姐姐辞职轮流照看老人,如果需要开药的时候,就必须俩人都在,一个守在老人身边,一个去开药,姐姐家在房山,每次过来需要三个小时,买药也是个问题。”
“如果医生上门时带上可能用到的药品,在家中为老人开好药并完成结算,就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当然,这里面还有技术和政策难题需要解决。”张辉说。据悉,目前石景山、朝阳等地区正在试点24小时内送药上门服务,但对于送药上门中的医保结算方式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单独的送药上门仍需花费人力,且送药人员不如医生专业。”
难题三
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在医院等常规就医场所发生纠纷时,尚有第三方调解机构、录音录像等设备留存证据,离开医院进入家庭开展医疗服务,是否会增加医疗纠纷?走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多数签约老人及家属对于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态度都很好。“试点期间我们签约数比较少,而且双方自愿免费签约,家属对于医生的这种上门服务还是持感激态度比较多。”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纠纷隐患,张辉说,“随着签约数的增加,不能否认会有医疗纠纷的出现,我们也有一定担心。”为此,丰台区提出,上门医疗服务所存在的医疗风险,将由丰台区成立的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协调处理,或通过司法程序处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